编者按:75载栉风沐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书写了国家繁荣发展的壮丽史诗;75载砥砺前行,全省司法行政队伍坚持党建引领,传承奋斗基因,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为庆祝祖国75周年华诞,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司法行政和政府法制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在全系统开展了“时光·见证——我与祖国共同成长”故事征集活动。让我们透过一张张老照片,感受一代代司法行政人接续奋斗、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光阴故事。
调解战线上的“父子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有些人,一辈子只专注于一件事,有些事,有些人坚持了一辈子。今年37岁的王其欣,在基层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的岗位上已坚守17个年头,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有纠纷找其欣”成为广大村民的共识,除了自身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的累积,还得益于他父亲对于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为民情怀的倾囊相授。
王其欣的父亲——王法文,也是一位基层“老司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一直从事乡镇法律服务工作,多年来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王其欣回忆起小时候,仍清晰地记得父亲骑着自行车驮着自己去赶集,一路上好多陌生人和他们打招呼,见了面就像老朋友一样,非常亲切热情,王其欣也为父亲能赢得这么多老百姓的认可而感到自豪。后来王其欣从山东省法律学校毕业,在法院干书记员,再到现在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一路走来感触非常深。
初入社会的他,不懂“人情世故”,调解中工作没少做,力气没少下,但就是不得其法,有时不仅当事方不买账,偶尔还会把“矛头”引到自己身上,与群众产生争执,满腹的委屈、困惑让他满是“挫败感”。后来,经过父亲的提点,他认识到调解工作不仅要对法律知识灵活运用,还要讲求方式方法。“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设身处地理解群众的想法和心情。”王其欣开始处处留心,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和村里年长有威望的五老乡贤沟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真心实意去换取群众的信任,抱着这样的心态,小到一棵树一块地,几百块钱的工资,大到死亡纠纷案件,他都认认真真的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有时候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他上前去干,别人躲着走的事他靠上去干,设身处地为双方考虑,带着温度为群众服务,既坚守法律的底线,又顺应人情的需要,努力让双方达成最优解。近年来,王其欣总结出既接地气又实用的“七心调解二十四法”,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900余件,将大量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解于萌芽状态,有效守住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王其欣先后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十大法治人物” “山东省人民调解专家”“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新时代山东向上向善好青年”“济南市优秀共产党员”“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王其欣说,“基层法律服务,看上去干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理顺的是民心民意,密切的是党群关系,是助力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大事!”两代人薪火相传、执着追梦,他们将继续用热情谱写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用平凡的坚守回应群众的期待,百姓们那一张张朴实快乐的笑脸,于他们而言,就是最高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