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县委书记刘德勇(右)在田间调研。受访单位供图
今年,福海县“乌伦古经验”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成为阿勒泰地区法治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金字招牌”。近日,福海县委书记刘德勇接受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乌伦古经验”是如何实现“小事吹哨子、大事响喇叭、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的。
记者:“乌伦古经验”在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妥善解决群众身边事上有哪些做法?
刘德勇: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将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社会力量能够解决的事定义为小事,以《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为根据,通过“党建+治理”工作模式,建立“有人吹哨,有人报到”的服务体系,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搭建解决小事平台,实现群众需要,组织报到。以基层组织为引领,紧贴群众需求和乡村实际,围绕“服务党员,凝聚群众”的目标,打造党群服务中心9个,建强村级综治中心。完善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精细化治理和服务质量,始终做到“民有所呼”“组织有所应”。
壮大解决小事力量,做到群众需要,有人报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压实村第一书记责任,发挥大学生村官、平安志愿者、网格长等作用,建立村级自治人员库,培养302名村级后备干部,激发195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166名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5名,赋予风险排查、矛盾化解、服务便民等十项任务,全力解决群众身边事。
激发解决小事活力,推进群众需要,社会报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动能,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发挥驻村企业、各类农牧民合作社作用,将基层治理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带动村集体壮大、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推动2个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余元,解决1755名群众就业,投入147万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356件。
记者:福海县在阿勒泰地区创新形成了“乡村治理大喇叭”工作模式,我们在“乌伦古经验”中注意到“乡村治理大喇叭”和“大事”是关联在一起的,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刘德勇:“乡村治理大喇叭”原本是一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应急平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除了应急还能发挥组织、宣传、指挥的作用,我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需要动员全民参与处置的事情定位为大事,利用“乡村治理大喇叭”汇聚群众力量,集聚群众智慧,群策群力抓好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喇叭一响,群众到场,群防群治有合力。依托“乡村治理大喇叭”广播系统,优化网格配置,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积分制管理等约束机制,教育引导群众以广播为“令”,听从广播“调遣”。实现“一令调全村”的合力,防范处置能力有效提升。
喇叭一响,政策到场,群众发展有动力。通过“乡村治理大喇叭”广泛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强化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联户议事、集体决策发展生产,实现户均年增收过万元。以往3个“人少事多”的“落后村”变成团结和谐的“小康村”。
喇叭一响,文化到场,文明实践有活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治教化全要素、全过程,通过“乡村治理大喇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宣传文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移风易俗等先进典型,积极倡导公序良俗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村民素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目前,已评选先进典型227个、文明家庭6户、好儿媳44个、好婆婆46个、乡贤能人3个。
记者:近年来,福海县高度重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用一系列特色的机制和办法达到“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的目标,请谈一谈相关的经验做法。
刘德勇:为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我们率先挂牌成立西部首家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不断健全“四级四调四对接”工作体系,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法庭等品牌创建,形成矛盾纠纷全时段、全流域化解格局。
抓好排查,科学防范去苗头。设立71个村级“实体群众说事点”,建立“网络说事”微信群、群众“联户议事点”,通过村民说事、每周议事、公开晒事,聆听民生民意、收集群众诉求,调解组织提前介入,在萌芽阶段采取措施,实效就地化解。
抓好调处,齐心协力促化解。规范建设覆盖全县的83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各村建设1个品牌调解室,围绕乡村发展中常见的土地发包、邻里矛盾、借贷纠纷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调处服务。建成68个村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发挥“四老”人员、村警、人民调解员、“乡贤”等各支力量作用,复制县矛调中心的运行经验,推行“一揽子调处、一条龙化解”工作机制,集聚基层各支力量发挥最大效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喀拉玛盖法庭“冬不拉”调解法被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冬不拉调解室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报告。
抓好指导,确保矛盾不上交。定期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各级矛调中心派员到村指导工作,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人民法院和派出法庭在村设立法官工作室,根据群众的申请开展司法确认服务,为群众节省人力财力,保障法律效力,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
抓好预防,确保风险不外溢。着眼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强化风险预警预防和分级管控,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组织、研判、指挥的作用,用好风险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全面激励和发动群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真正将触角延伸到最小治理单元,将风险隐患化解在未发生和萌芽状态,做到风险不外溢。